沙龙:构建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促进学生情智发展
日期:2022-03-29 16:14:27  浏览量:341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到:生活即教育的理论,旨在剔除死板、枯燥的教学方式,在尊重学生主体的基础上,以轻松、愉悦、科学的生活化形式和生活化资源促使其得到成长和发展。大多数学生认为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其实不然,它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只是随着以往枯燥、单一的讲授教学掩盖了学科的实践教育价值。而生活化资源的融合使用就不同了,它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既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又可以渲染学生的情感,在感同身受中使其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在生活体验中得到思想意识的优化,促使其得到良好行为习惯、健康道德品质等全面发展。那么如何有效构建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促进学生情智发展呢?62日下午,伴着夏日的热情,青云小学教科室带领道德与法治组的老师们在心理活动室开展了主题为“构建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促进学生情智发展”的沙龙探讨活动。


姚伟琴:不管学生的学习成绩优与差,都需要生活。如果说只看重学生的学习好与坏,很容易形成成绩优秀,但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个不能自理的人,任何事情都需要被照顾。而且道德与法治本身就是生活中琐碎小事组成,学生心智尚未成熟不会为人处世,学习起来也会更加困难。所以将这一门学科生活化使教学在课堂中生动有趣,才会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情智发展。因此我们在课堂导入时要注重生活化。实际上教育与学习是道德与法治的主要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断刺激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态度。因为这门学科不是主要学习课程,所以学生对平时的学习并没有太多的关注,因此教师需要把课堂知识和实际生活有效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入生活常识,让课堂生活化,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理解学习知识的真正含义,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思想观念,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也可以运用到课堂知识。这样学生的情感与智慧也就会很好的激发。

钱怡弘:我觉得要让学生的情智被充分激发,有一个很重要的点,那就是教师角色的转变,老师不能以“导演”的身份来控制教学,而是要在教学生过程中进行参与并引导对话,不可以再置身事外,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会教材设计还要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作为引导者参与其中时,可以借助“主持人语”、活动图标和留白的提示,有助于学生活动的开展。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父母分担”第4课《少让父母为我操心》第一课时的教材内容“活动与探究”中,教师作为被采访者与学生对话,参与小记者采访活动的演示,让学生了解父母的工作情况。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研究问题:“通过以上对话,你能从中明白什么?如果采访的是你,你想说什么呢?你觉得父母工作辛苦吗?你有什么话想对父母说?”这样不仅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感恩和对长辈的尊敬,而且能使学生情感与智慧都得以升华。

王利芬:情智的激发不是说在嘴上的,而是要在实践中不断提炼好的方法。学生不理解知识就无法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在道德与法治这个学科中对学习的成绩的要求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知识点在记忆的过程中只能死记硬背,时间一长就会忘得一干二净。但要是把堂课和生活结合起来,将其中的理论知识结合生活中实际发生的事情,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也能从潜意识里明白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例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信息万花筒”第8课《网络新世界》,因为多媒体计算机早已走进课堂,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最开始讲解的时候,将多媒体打开,对学生提问,“同学们知道这个东西是什么吗?”计算机早已普及,学生肯定不陌生,而当学生成功回答完问题之后,教师可再向学生提问,“那同学们知道怎么用吗?”,当学生回答“知道”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开始讲解这节课内容。在讲解结束之后,并再次对学生提出一个问题,“那同学们知道计算机还有什么别的用途吗?”学生了解过也接触过计算机,但却只是了解得比较片面,当学生感到好奇的时候,就可以给学生进行演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毕育新:有人认为,课堂教学活动越多、越热闹,教学效果就越好,其实,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课堂教学形式必须服务教学内容。简洁明了的内容一旦用五花八门的形式来呈现,就不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思维空间就会被窄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培养和提升。这样,教学往往就成了教师“作秀”、学生“赶场子”的表演,学生虽然动起来了,但却“躁动”“浮动”,流于形式,效率很低。活动形式必须以充实的教学内容为依托,围绕重点展开教学,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切不可摆花架子、不切实际地进行活动与探究。教学环节并非多多益善,必须适度,要认真“洗课”,删繁就简,学生需要思考、感悟的时间和空间,思维拓展、课堂生成也需要时间。课堂需要动静结合,行思相辅,开合有度。活动要因需而置、因时而定。少一点浮躁,多一点积淀,以生为本。

张丽芳:理论联系实际,是道德与法治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道德与法治课有些理论比较抽象,如果脱离实际,就会枯燥乏味,不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没有了交流、互动,教学效益就成为一句空话。但道德与法治课本身具有明显的优势,即与实际结合得较为紧密。生活是课堂的大教材,课堂是生活认知的提升地。要让道德与法治课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教育回归生活”,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为学生熟知、关心的教学内容,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去体验、感悟,积累学习经验,真正实现知、情、行的统一,发挥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价值。例如,把乡土资源、时事素材、家庭生活等内容纳入课堂教学,把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课堂生活化的韵味浓厚,可增强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践行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念,彰显道德与法治课的独特魅力。

课堂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场所,不是教师过分渲染个人才华的空间,不需要太多的修饰和浮华,应该回归到自然、纯净、简约的状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大道至简,回归本真,课堂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学生,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情智发展。